从商业模式上看,投行的客户是要融资的企业,他们从企业端收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佣金,所以他们的核心目标自然是帮企业在市场上融到更多、更便宜的资本。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机制问题:投行的利益和企业绑定,他们和企业都希望融资的估值越贵越好、利率越低越好,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他们会竭尽所能的过度包装自己的企业客户,而这显然会伤害投资者的利益,很多时候投资者变成了企业和投行高价套现的牺牲品。

不过,近几年监管层已经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求券商投行保荐企业的同时也必须自己参与投资,这样能让投行和投资者的利益更一致,因为如果保荐的企业质量不行或者定价太高,券商自己持有的股份也会受损。但这也并不是完全一致,因为券商和散户的持股成本是不一样的,券商是在一级市场投资,而散户只能在二级市场投资,两者也不对等。

4、第三方财富公司:所谓第三方,指的是独立于甲方的投资者以及乙方那些直接管钱的投资机构。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向投资者推销乙方机构的终端产品,包括但不限于公募基金、保险、私募基金等,是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之一。

理论上讲,这个模式的初衷也非常好,因为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和产品实在太多,普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该买什么,专业的财富公司和理财顾问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。但现实中,三方财富模式却一步步背离了初衷,成了理财爆雷的重灾区。

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商业模式上。按照前面讲的理想模式,财富公司的理财顾问给投资者挑选了好产品,帮客户赚钱了,那理财顾问要怎么收费呢?理论上讲,财富公司应该从投资者那里收费,这样才能真正为客户利益考虑。但现实中有两个问题:

首先,大部分投资者不愿花钱去找人选产品、买产品,因为这些产品明明可以从其他渠道“免费”买到,干嘛找你呢?举个例子,投资者如果想买公募基金,完全可以自己从其他渠道买,都是免费的;其次,理财顾问理论上应该通过提供产品组合和配置策略来向客户收费,也就是说不单是作为一个销售渠道,但现实中这太难了,大部分理财顾问都是销售出身,根本没这个能力,有这个能力也很难获得客户认可,从客户身上收钱更是难上加难。

那三方财富和众多的理财顾问怎么赚钱呢?他们想了两个办法:一是卖一些公开渠道不好买又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产品,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些承诺高收益的私募债权产品,这些产品风险很大,正规金融机构根本不敢卖,但由于收益高,投资者非常喜欢;二是对投资者“免费”服务,然后从产品端和资产端收费,所以他们会专挑那些佣金提成高的,公募基金显然不行,还得靠那些高收益、高佣金的私募债权产品。比如帮某企业卖债权产品,企业原本付的利息是10%,财富公司给客户8%,自己提2%。

过去的经济和监管环境下,这个模式看上去完美闭环、皆大欢喜。对融资企业来说,原来从银行和券商融不到钱的高危企业拿到钱了,虽然贵点,但大不了就不还,或者到期了借新还旧;对投资者来说,他们拿到了远高于银行理财的利息,虽然本金有极大风险,但没爆雷之前很爽,而且他们自己根本不懂,也不知道害怕;对财富公司和理财顾问来说,没有比这个生意更舒服的了,高收益产品不愁卖,佣金又高,有时卖个100万产品就能赚1-2万,基金经理都没他们挣钱舒服。

显然,这完全是一种虚幻的“空中楼阁”,底层逻辑根本不成立,因为根本没有企业能给你持续的刚兑那么高的固定收益,如果真有,也轮不到你卖,银行等大机构早就瓜分了。

但奇葩的是,就是这样一种虚幻的模式竟然持续了很多年,各种财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甚至很多都搞到了万亿规模,难道真出现金融奇迹了?当然不是。因为绝大部分三方财富是违规运作,主要方式就是借新还旧、庞氏骗局,用新客户的本金去兑现老客户的利息,然后口口相传,不断的割韭菜。实际上背后运作一团糟,有的装模作样搞点投资,大部分亏钱,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做,直接把客户的钱转移掏空了。不管是哪种,最后都得爆雷。

第一受害者当然是广大投资者,大部分是高净值的个人,也有一些企业。虽然可以上访、诉讼,但最后追回的财产估计也非常有限,因为钱早被挥霍或者转移了。举个例子,这些财富公司卖100万产品,先给老客户兑现个8-10万的利息,然后给理财顾问提个1-2万的佣金,为了招揽新客户和维护老客户,还得花大量的钱搞活动、搞营销、搞品宣。比如动辄就拉上千人去各种旅游胜地搞活动,很多客户还以为沾了便宜,但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等你最后追偿的时候就发现其实花的都是自己的钱。

2024 iboluos.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