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上市公司:第一目标是从资本市场融更多的“无息资本”,享受上市公司的一些显性和隐性特权(在中国,上市公司是一种身份背书)。理论上,他们应该努力讨好投资者,把股价做上去、把市值做大。但实际上,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,他们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不那么在意。

一方面,比起苦哈哈的搞经营,他们有很多更简单的方式去套利。比如用财务造假把股价做上去,毕竟违法成本很低而收益极高。又比如违规减持套现,由于二级市场有明显溢价,上市就可以圈一大笔钱,所以很多公司实控人把上市当做终极目标,上市之后就想尽各种办法减持套现,根本不会考虑股东的长期利益;

另一方面,即便不去违规,大部分上市公司也只在意那极少数有控制权的大股东,根本不care人微言轻的中小股东,因为我们缺乏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,中小股东没有太多的渠道去维护自身权益,非常弱势,这是我们相对海外成熟市场的一大短板。

最终的结果就是,上市公司成了内部人员和大股东的提款机,而弱势的个人投资者只能沦为韭菜。一方面,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少之又少,股价涨不上去,散户很难赚钱,另一方面,部分上市公司会违规套利,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。

2、公募基金:第一目标是做大规模,赚更多的管理费,拿更多的奖金。公募基金的商业模式和私募基金完全不同,他们不参与任何投资者收益的分成,当然也不会承担任何投资者亏损的风险。他们的核心收入是基金的管理费,管理费等于管理规模乘以管理费率(大部分是固定费率),和基金的盈利或亏损没有直接关系。

换句话说,不管基民赚钱还是亏钱,他们都是雷打不动的按约定费率和基金规模来收管理费。比如市场热议的某明星医药基金,虽然给基民亏了几百亿,但完全不妨碍他们合法合规的收取数十亿的管理费。

管理费的费率受到监管的限制,而且近年来有下调趋势,所以基金公司要想多赚钱就只剩下了一条路:做大规模。在这种激励机制下,几乎每个基金公司都会把规模当成头号考核指标,千方百计冲规模排名。

理论上讲,做大规模本身也没有任何问题,毕竟能让更多的人买你的产品说明你有真本事,这钱赚的天经地义但实际上,投资这个行业和其他所有行业都不一样,想要别人买你的产品还真不一定靠真本事。

核心原因在于投资是一个经营不确定性的特殊行业。你买了基金公司的产品,基金公司既没有义务、也没有能力100%保证你赚钱,所以最终基民买基金的决策取决于自身对未来基金赚钱概率的判断,如果他们觉得大概率赚钱就会去买,而如果觉得大概率不赚钱就不买。

但问题随之产生:基民的判断大部分时候是错的,他们觉得赚钱的时候大概率亏钱,他们觉得不赚钱的时候大概率赚钱。投资是一件极其专业的事,而基民大部分不懂专业,只是跟着市场随波逐流,别人怎么干、他就怎么干。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,当大多数人买的时候市场往往处于高估状态,风险很大,而当大多数人不敢买的时候市场往往处于低估状态,赚钱的机会很大,跟着市场情绪必然是高买低卖、追涨杀跌,不亏钱才怪。不过,基民不懂投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全世界的基民都没那么专业,否则也没必要把钱交给机构管理了。

真正的问题在于,远比基民专业的基金公司并没有真正的为基民利益考虑,帮他们做出理性的决策,而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,而在现行的机制下,两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

2024 iboluos.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-1